
发布日期:2025-07-06 04:11 点击次数:118
当一辆救护车在800公里的跨省转运中收取2.8万元费用,这笔钱究竟是救命稻草还是趁火打劫?2025年4月,江西患儿唐某某的家属在紧急转运途中遭遇了这场关于生命与金钱的拷问。官方最终认定收费不合理,但舆论场却撕裂成两派:有人痛斥"发救命财",也有人辩护"ECMO设备本就昂贵"。这场争议背后,暴露出的是我国急救体系长期存在的制度性难题。
事件回顾:2.8万元救护车费引发的舆论风暴
4月8日晚,江西省儿童医院一名爆发性心肌炎患儿病情急剧恶化,家属要求连夜转往上海治疗。由于医院缺乏合规的跨省转运车辆,主治医生协助联系了南昌赣医医院的民营救护车。这辆配备ECMO设备和两名医护人员的救护车,最终收取2.8万元费用,且款项转入司机个人账户,未提供明细发票。
江西省卫健委6月18日通报认定赣医医院存在收费不合理问题,责令退回费用并暂停其转运服务。但争议并未平息——有网友晒出河北普通救护车500元/次的收费标准,也有医疗从业者指出ECMO设备单日使用成本就超万元。这种价格落差,将急救服务的定价机制缺陷暴露无遗。
撕裂的民意:为何公众评价如此两极分化?
支持家属的一方聚焦程序违规:转账至个人账户涉嫌逃税,无明细发票违反《医疗收费票据管理办法》,医生未提前告知车辆来源违反知情同意原则。更关键的是,公立医院与民营机构的合作缺乏监管框架,使得患者陷入"信息黑箱"。
而支持医院的观点则强调特殊救治成本:ECMO设备开机费通常2-3万元,跨省转运需专业医护24小时监护,800公里油费、路桥费及车辆折损均需计入。有急诊科医生在网上算账:扣除成本后,利润空间其实有限。
这种认知分裂折射出更深层矛盾:当生命抢救遇上市场规则,公益性与营利性如何平衡?普通民众对高端医疗设备的成本认知不足,而医疗机构又缺乏透明的价格公示机制,最终演变成信任危机。
争议背后的制度困境
我国救护车服务存在三重结构性矛盾:一是定价标准缺失,普通转运与ECMO等特殊救治未作区分,各省定价相差数十倍;二是监管盲区,公立医院外包服务时,对民营机构资质审核、收费监督流于形式;三是应急资源配置失衡,跨省重症转运需求激增,但公共救护车网络覆盖不足。
以ECMO转运为例,北京、上海等地的市场化定价普遍在3-5万元,而政府指导价仍沿用普通救护车标准。这种"双轨制"导致医院要么亏本运营,要么通过灰色渠道弥补成本——这正是江西事件中转账至个人账户的深层诱因。
寻求共识:如何平衡生命救治与费用合理?
破解困局需要多管齐下:建立全国统一的危重患者转运分级收费标准,将ECMO等特殊设备使用明码标价;开发急救资源调度平台,实现车辆资质、价格、医护配置全透明;完善医患事前告知程序,建立费用协商机制;探索将危重转运纳入医保专项支付,减轻患者负担。
广东省已试点"急救车分级收费"制度,将转运分为A、B、C三级,对应不同设备配置和价格区间。这种精细化管理的思路,值得在全国推广。
生命无价,制度需有温度
这场争议的本质,是快速增长的急救需求与滞后的制度供给之间的碰撞。我们既要理解家属对"天价账单"的质疑,也要看到医护人员在制度夹缝中救人的努力。当生命与金钱被放在天平两端,唯有通过"政府监管+市场规范+社会监督"的三维体系,才能让急救服务真正回归救死扶伤的初心。毕竟,任何价格标签,都不该成为生死之间的障碍。